马可夫决策过程(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):不确定世界的决策方法

Luna
Written by Luna on

    今天来学习一下马可夫决策过程,以下简称MDP。

    现在考虑一个问题,如上图所示,机器人前面有一堆火,而它需要去取火那边的钻石,它如何才能取到那颗钻石。

    下面是一张俯视图:

游戏规则:

    行动: 画叉的那一格是墙,不能进入的方格,所以在这张图中,机器人可以移动的方格总共是十一个。如果机器人采取向一个方格移动,80%的概率会成功,10%向左边的方向,10%会向右边的方向的方格移动。

    奖惩: 如果机器人进入+1的方格,机器人加1分,游戏结束。若机器人进入-1的方格,机器人减1分,游戏结束。机器人每采取一个行动会获得小的奖惩,比如加0.1分或者减0.1分。

    目标:得最多的分。

    可以看出,MDP要解决的不是一个确定的世界的问题,是一个不一定的世界的问题。机器人虽然计划采取某个行动,但它不一定能完成计划,它想往北走,却有可能是向西或者向东走了一步。比如一个人想要到达一个目的地,选择开车,结果堵车了,选择坐地铁,地铁故障了,选择走路,结果摔了一跤骨折折到了医院,选择坐公交,结果一见钟情,坐过了站。

     确定的世界,根据现在的状态来采取行动,就一定能到达想要达到的状态,

    不确定的世界,虽然根据现在的状态采取了行动,但是不一定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,现实世界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。

     MDP算法可以应用在指导机器人行动决策,工厂生产决策,农业生产决策等等不确定世界的问题上。

    

    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

      1.  Markov Decision Process 马可夫决策过程
      2.  Policy Evaluation  策略评估
      3.  Value Iteration 【找最佳策略】

1.  Markov Decision Process 马可夫决策过程

      定义一个MDP:

    以机器人拿钻石为例,S [States] 是状态集,包含机器人所有可能的状态,以第二张图为例,有十二个格子,除了墙之外的其他十一个格子机器人都可以进去,所以机器人在游戏中总共可以有11种状态,而机器人最初在的那一格为初始状态,用下标start注明,初始状态是一定会有的状态。A(s)[Actions(s)]是机器人在状态为s的时候所有可以做的行动的集合,这个例子中,机器人可以有向东,西,南,北移动这四个动作。T(s, a, s’)表示机器人在状态s的时候做了行为a,最后变为状态s’的概率,如果状态列举得完整,那么应该有:

R(s, a, s’) [Reward(s, a, s’)]表示机器人在状态s采取行动a,进入状态s’后会获得的奖励或惩罚。IsEnd(s)判断游戏是否结束。

    由T(s, a, s’)和R(s, a, s’)可以看出,MDP的理念是,未来和过去是无关的,未来的可能只取决于现在的状态和即将采取的行动,和过去的状态和行动是无关的。如果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依赖于现在的状态和行为,也依赖于过去的状态和行为,那可以重新定义更大的状态集(S)来使问题符合MDP的要求。

    MDP得到的行动方案称之为策略π,比如机器人在状态s的时候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。

    最佳的策略为π*,是MDP要求得的结果。

    到这里,MDP的定义就结束了。

2. Policy Evaluation  策略评估

    假设MDP给出了一个策略(policy),怎么评估它的好坏?

    这里用效能(utility)来表示遵循策略衍生出来的路径产生的奖惩(reward),比如给机器人下了一个向东的指令,它最后不一定成功向东,也可能向南或北移动了,向东之后如果游戏没有结束,它可能接着往南走,在结束游戏之前它会有很多种走法,每种走法全程产生的分数称之为效能(utility):

    策略的价值(value)则是这个策略的效能的期望值,价值(value)最大的策略即最佳策略π*:

    下面看几个不同情况下的最佳策略:

<div align=center></div>

<div align=center></div>

<div align=center></div>

<div align=center></div>

图中R(s)表示的是机器人每做一个动作的得分,这样设置一个负分是为了促使机器人尽快完成游戏,R(s)值越小,则机器人越需要尽早结束游戏,免得拉低总分。图中每个箭头表示在当前格子中的最佳策略。当R(s)=-0.01的时候,如果机器人在第二排第三格,最佳策略是向西,所以会出现三种结果,80%原地不动,10%向北移一格,10%向南移一格。而当R(s)=-0.03的时候,同样的状态,最佳策略变成了向北,因为R(s)的减低,游戏对拖延的容忍值降低了,因此最佳策略产生了变化,机器人需要冒更多的风险去尽早结束游戏。当R(s)=-2.0时,则最佳策略是尽早结束游戏,同样的状态直接向东往-1格去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一个概念是discount factor γ,即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的得分(收获,奖赏)会被打折扣。拖得越久折扣越大。

    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游戏,这是一个掷骰子的游戏:

    游戏规则:

      1. **状态:**游戏有两种状态,in (在游戏中)和 end(退出游戏)
      2. **动作**:有两个动作可以选,quit(退出游戏)和stay(留在游戏)
      3. **奖惩**:选择quit时,退出游戏,获得$10奖励;选择stay,则会掷一个六面骰子,如果骰子是1,2向上,则奖励$4,并退出游戏,如果骰子是3,4,5,6朝上,则奖励$4,并继续留在游戏里。

    通过游戏规则可以绘制如下状态图,蓝色圆框是状态,线路表示策略所产生的方向,线路上会注明策略和报酬,以及产生这条线路的概率。这里引入了一个中间状态,即红色虚线圆框,它表示在执行策略后,一个判断当前状态的动作。值得留意的是这个游戏只有一个动作会引发不确定的结果,即stay,quit的结果是确定的。

    以掷骰子的游戏为例,当discount factor γ 为1的时候,表示收到回报的时间不重要,回报不会因为收到时间上的延后而贬值。当 γ 为0的时候,表示只有当下收到的回报才是重要的,未来是不需要考虑的。而通常γ 的值会介于0-1之间,收到回报的时间是重要的,时间也是一个很重的成本,越早取得成功越好,但也不会只考虑当下的收益。当γ大于1呢?

    同样,以机器人取钻石的游戏为例,当 γ在0-1之间,越晚拿到钻石,回报也会越低。

    下面这个游戏可以解一下,答案已经标在了上面:

    在状态s执行策略π的价值如下定义:

    在中间状态s执行动作a的价值如下定义:

    这两个定义的区别在哪里?即一个是当前状态的价值,另一个则是中间状态的价值,如果当前状态是end,则价值是0,当前状态是in的时候,有中间状态的价值:

    以掷骰子游戏为例,策略为stay的价值如下:

    根据公式推导,则可以得出在状态in的时候,使用stay策略,价值是12。推导过程见下图:

    会不会有一个游戏可以永远玩下去,获得无穷无尽的收益呢?

    避免这种情况产生的方法有两个:

    1. 设置游戏的最长时间或者步数。或者随步数和时间的增加,可以执行的策略也随着产生变化。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,那么很明显无论你采取如何正确的策略过每分每秒,这个游戏也必然有停止的时候,而随着年纪增大,能做的策略选择也越来越少,有天你会老得跑不动,只能拄着拐杖慢慢踱,有天你老得掉光了牙,很多东西也吃不了了,希望看到这里的人都有这么一天,O(∩_∩)O。     2. 另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discount factor γ ,根据下面的定理,只要 γ小于1,则收益必然收敛。最后的收益必然小于等于游戏中单步最大收益/(1-γ)。

    3. Absorbing state: 将游戏设计得无论游戏者设计什么样的游戏策略,最终都有可能到达游戏结束那个状态。

    如何计算策略价值,虽然收益通过一些方法限制,最后也会收敛,但是游戏都是有可能无限长时间玩下去的,所以可以通过限制最长步长或者游戏时间的方式来计算策略价值。

如上图所示,当最长步长为0的时候所有状态下的策略价值都是0,因为游戏根本就不会开始,当最长步长为1时,则会产生收益,当步长为t时,策略价值则可以基于s’状态下t-1为步长的策略价值来得到,以为已经走了一步,还剩下t-1步。

    将最长步长设定为多少是比较合适的呢?那就是,当策略价值随着最长步长的增加几乎不再增加的时候。

    这样做的算法复杂度为:

    以掷骰子游戏为例,如果最长步数是1,策略价值为4,如果最长步数是100,策略价值则会很接近最大可能的收益:

3. Value Iteration

    如何找到最佳策略,首先定义最大策略价值:

    中间最大行动价值定义:

    使得中间行动价值最大的动作则是最佳策略:

     以机器人拿钻石的游戏为例,首先会计算每个状态下每个策略的期望收益:

    再由此得到最佳策略:

    最佳策略获得的期望收益是:

    时间复杂度为:

参考:

[1] Lecture 8: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(MDPs), CS18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C Berkeley, Spring 2013 Instructor: Prof. Pieter Abbeel

[2] Lecture 9: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II, CS18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C Berkeley, Spring 2013 Instructor: Prof. Pieter Abbeel

[3] Lecture 7: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 - Value Iteration | Stanford CS221: AI (Autumn 2019), Percy Liang, Associate Professor & Dorsa Sadigh, Assistant Professor

Comment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